学生天地

学生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天地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京剧精神----当下社会缺乏的精神

时间:2015-12-29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0

“这一封(啊)书信来的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传令号,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如今,在生活充满各种快节奏的时代,我更喜欢追寻一种被很多人忽略的旋律-京剧

京剧?是的,京剧。那不都是老头老太太听的吗。你还喜欢这个?平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面对这样很多人对京剧这样的误解,我总选择一笑而过。在很多心高气傲的票友眼里,这是不能忍受的,他们总会和那些人辩驳一番,他们会说这是对艺术的不尊重及其他种种大道理。那些大道理我何尝不会说,只是,面对一群不真正了解京剧的人来说,任何语言都生苍白的,而且会招人厌烦并伤了和气。

所以,面对当前社会,青年学生对京剧的误解,我情愿什么都不说,等他们自己去发现京剧的美,可是若是身边有人真的好奇,问我京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者京剧各行当流派是怎么产生,各有什么特点,怎么才能做到听一首京剧立刻就能知道是什么行当,是哪一个派别。我愿意将我知道的所有无有保留告诉他,并与之交流

至于我是怎样喜欢上京剧的,我喜欢京剧的什么,因为喜欢我都做了什么。这也生很多人好奇的,似乎他们觉得一个高中生从很早就开始喜欢戏曲,是件神奇的事。

对于这样的好奇,我会回答:"很简单,因为喜欢,所以喜欢。"

这句话固然笼统,但却是我内心最纯粹的想法,具体嘛,自幼学习中国舞,古典舞,其中的技巧与京剧之身段有相似之处,出于对舞蹈的敏感,所以促使我去看京剧,去看其身段技巧与中国舞,古典舞技巧有什么异同。然后很快就喜欢上京剧了。

喜欢青衣之端庄大方,花旦之娇俏玲珑,刀马旦之技巧繁多,武旦之潇洒淋漓。喜欢老生之老成稳重,小生之谦谦有礼,娃娃生之童真可爱。喜欢架子花脸之做功完美,铜锤花脸之唱腔过瘾。喜欢丑角的不可缺少,喜欢彩旦的带动气氛。还喜欢京剧服装的华丽鲜艳,喜欢头饰的完美精致,喜欢京剧演员上妆的一笔一画。简直喜欢京剧的所有所有。

这种巨大的喜欢,让我加了几个看上去还不错的京剧交流群,群里的群友又热心的带我去了其他几个群,在这些群里,我有开心的时候也有不开心的时候。

开心的是群里有很多名票,也有很多是曾经跟名票学习过的票友,他们经常在群里开唱或者讲述他们学习京剧的故事,又或者普及一些在网上或者书籍里查不到的,他们老师讲述的以前很有名的一些名家的小故事。在这种氛围下,我也拜了一位在群里有“小兰芳”之称的梅派年轻票友为师,并且还成为他的第一位徒弟。他的嗓子非常棒,大家听的时候真的会有那么一瞬间恍惚,实在是太棒了,难得好嗓子,他的老师也是梅派非常有名的老票友,已经年过八十。他也经常去票房玩耍或者去拜访老前辈。在他身上,很有正能量。

不开心的是,在群里久了,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票友,有的票友身上有着自清朝票友那传下来的毛病,譬如:喜欢不懂装懂,没事就喜欢显摆几下,喜欢说当前京剧圈诸多问题,然后添油加醋,喜欢说现在哪个名角的路不正,仿佛他们路子正的很,等等诸多问题。

再说到有人认为京剧旋律太慢的误解,持这种观点的人只能说看的太少听的太少,没有听到京剧之激昂处,也没有发现京剧在旋律较慢时戏词所传递的精神上的快节奏,至于旋律真的慢的地方,请仔细听一句拖腔的时间,那不是演员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练成。试想一下,很久很久以前,在北平的四合院里,经常有各种大老板和有钱人坐在椅子上,喝着茶,哼着几句京戏,这不正是现代人在快餐文化的时代常常提到的“安逸”,现代人处于快节奏的时代,难免会觉得累,那何不试试以前人生活的方式,给身心一个休息的机会,喝喝茶,看看书,听听戏,抚抚琴,感受一下人生,多好。

在以前,学艺之艰辛是现在的娇弱学生所难以想象的,入科班又有“七年大狱”之称,学生们常自嘲是“啃板凳出身”,其来源不用细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历过“七年大狱”的很多学生出科后,仍然对京剧刻骨的喜欢,从心底爱着,一爱就是一辈子。而且那种爱使他们不怪师傅之严苛,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这种情况跟现在完全不同,那个时代的人经历了磨难变得更坚强,他们不怪师傅严苛,而如果是现在,准是一批学生向抑郁方向发展。这确实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时代在变,可人们的承受能力却远不如早些年的人们。那些年,大家练跑圆场在雪地上,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不摔得真爬不起来不歇。而如果是现在,试问,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做的到么?不知大家如何想,如果是我,我很羡慕他们有那样的练功机会,造就他们有结实的功底。固然辛苦,可是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么。艰难困苦可以帮助人们成功。在戏曲和舞蹈和音乐这方面,小时候的功底很重要。有了这种功底,以后才会轻松。

当时戏界流传的一句话“不打不出功”,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体现了前辈老师对京戏艺术的认真,不容学生在艺术上有纰漏,并有了抠戏一说,正是有他们对每一出戏的死抠,才有了当时完美的演出戏码,令人至今赞不绝口。

且当时的出科学生,很多都毕生致力于京剧的研究表演和教育上面,足以证明京剧之魅力。还有尚小云,在他办荣春社之际,他严格施教,严父慈母。他经常为了排一出戏一排就是一整晚,到天亮之际,学生都有些倦怠了,而尚小云却依然精神抖擞,眼中发光,那种光是对京剧热爱所产生。

他自己经历过七年大狱,还有那一戒方的事,可他并没有对学生无限的宠爱,他在艺术上也绝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偷懒,否则他也不会手软。

大家现在对待京剧,难道不应该很敬畏么,那里面集结了演员多少泪水汗水,集结了多少老师的心血。对待京剧艺术家,难道不应该万分尊重么,他们受了多少苦,对京剧演出那样认真敬业,才给予我们那些经典。

很多人又会说这是什么封建思想残留,已经是新社会,不应当对学生如此。可我看来,一个人没有被逼迫到绝境的时候,他的潜力就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现在确实有很多戏校的学生,比起当年那些学生,还是差了档次,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七年大狱和啃板凳出身,他们身上潜力没有开发出来,还有表演系学生,现在的青年演员确实也是差了很多,比如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一年级》,里面的台词老师一开口,和现在这些小青年确实不是一个档次,很多人却还在怪他们几个男老师严厉,两位男老师后来说了他们学习时的经历,老师们相当严厉,才造就了现在的他们。与京剧方面时代变化的问题如出一辙,确实不能理解当前社会,青年学生在专业方面目标太低,社会上却还在怪老师严格?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怕的现实么。

老师固然可以不严格,但如果这样,很多传了几千年几百年的文化【音表,舞蹈,表演,戏曲等等各方面】,传到我们这一代真的已经变味了。我这样说,又一定有人会质疑,时代这么进步,我们还有必要让现在的孩子受当年那些孩子的那份苦么,我觉得很有必要。毕竟大家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时,就应该清楚的知道面对着什么,要经历多少磨难,我们背负的是传承艺术这项伟大的艰巨的任务,应当最大限度的去传承和创新,而首先是传承好,可现在很多艺术面临着传承时降低了他的艺术含量的问题,所以这条路应该会更难,如果想轻松,怕严师,怕失败,怕自己不行,又或者觉得只是玩玩而已大可以不选择这条路,选了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我这种想法似乎和“不打不出功”不谋而和,如果有人觉得是封建,是压迫,是剥削,是旧思想,欢迎来与我探讨。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您也赞同我以上的某些观点或者对京剧产生了兴趣又或者些许好奇,不妨在得闲的时候,买张戏票,去现场听听,看看,在剧场中放松心情,排除杂念,听着台上那时而婉转,时而嘹亮,时而豪放,时而诙谐的唱腔;看着舞台上演员时而翻转,时而腾空,时而眼花缭乱的跑圆场。你也许就会发现其中之美。当演出结束时,听到那一声声的叫好和鼓掌时,而联想到,这种令人称绝的艺术源自中国,是不是也会感觉到无尽的骄傲和自豪呢?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