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浅谈学生管理

时间:2013-05-21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1

工作几年来,从最初的浮躁冲动到现在的平和自然,在不断总结中逐渐成长,在方式方法上慢慢寻找到一个平衡的切入点,恰在此时我读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女士的修身心灵小说。书中的理念让我感触颇深,对自己一度认为正确却在学生那行不通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心中油然而生。

一、爱是根本——心中有爱,悦由心生,和平相处。

作为教育者在处理青春期学生的事情时,往往已经在内心存在了某些负面的概念,于是在处理事情时难免会有偏颇,久而久之,教师身上的负能量影响到学生,学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师“设定”好的角色了。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社会认知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还继续保留了孩童时期的天真,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完全可以像对待小孩子一样,不去计较太多,包容反而会使他们感恩。

一位美国教育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位新任教师同时走马上任,在分到班级后,校长告诉甲说甲班是“资优班”,请老师务必要认真地对待;对乙说乙班是“放牛班”,随便教教就可以,不用太费心(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结果一学期下来,原来普通班的学生成绩竟然比资优班的学生成绩要好。

可见,教育者的主观思想所产生的能量是多么惊人。如果我们能时刻秉持着爱、喜悦与平和的心态去教育的话,所产生的正能量一定也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相信处理起事情来也就能轻松容易许多。

二、鼓励是动力——多夸奖学生,相信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

现代社会是全民教育的时代,教育不单一只局限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也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推广“家校结合”共同教育的今天,很多班主任都与家长及时地沟通学生的情况,以方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实施教育。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一段时间内总是给家长说孩子的负面信息;或者是“捣蛋的”学生越教育越出问题;又或者是某个学生一方面很糟糕结果各方面都不好等等。老师疲于奔命,学生牢骚满腹,最后整个班级都陷入一种“一盘散沙”的局面。

有一种专业的术语,把这种习惯性叫称作“胜肽”,它是指人体下丘脑所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会随着血液到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并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便会产生“饥饿感”。如我们总是说某个孩子的负面信息,很久不说的话,细胞会让我们有生理的需求想要我们去说。相反如果我们习惯性地去夸奖学生,不断地找他身上的某个闪光点去夸奖,用委婉的语言去提醒他做的不好的地方;电话联络时多讲优点,也用委婉语去提醒家长需要注意的地方,自然而然的,我们的眼睛也会多关注那些优点,那些胜肽也会促使我们去关注学生的优点。那些缺点最后都不见了,剩下的不都是优点了吗?

跟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的切身经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学会之后就上路了,路边有一个坑,因为亲眼见到别人骑车掉进去过,因此总担心自己也会掉进去。所以每次路经那坑时,眼睛总会盯着深坑,结果可想而知,每回都会栽进去。应了一句老话:眼往哪看,车往哪驶。

三、尊重是基石——尊重学生,才是最大的爱护。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在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之前,都抱着极大的热情与爱心,在教育学生时都会尽心尽力,可是结果却总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总会困惑,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学生总不能理解呢?我这么做也是出于对他们的一片爱心,我爱他们才管他们啊!对,问题就出在这个“管”字上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只注重约束和要求,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没有相应的引导,而一味要求学生服从你的“指示”,学生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现实中,教育越来越注重公平与平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方法,还要掌握一个原则:尊重你的学生。切忌给学生扣帽子,下定义。学生给你倾诉的心里话不可作为公众中的谈资。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帮助他们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导他们如何避免成长中的绊脚石,并总结成长中的经验。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激励、督促、引导、示范、表扬和吸引学生,那么他们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艺术气质、有创造力的主动学习者。另外,因为每个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作为教育者不能对学生做出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微笑包容他们,鼓励他们,并多花些功夫帮助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进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好的教育理念就是一把合适的钥匙,总能开启希望之门。思想日新月异,理念更新变化,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不按部就班,不带有色眼镜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的教育。

用一颗爱学生的心去工作,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断鼓励他们迈向新的高度,相信我们也会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