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溫純家世生平綜述

时间:2013-03-11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17

溫純家世生平綜述

王超

(西安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陝西西安710061)

:作為明代中後期陝西文人的代表,溫純一生廉潔奉公,不畏權貴,勇於直諫,肅百僚,振風紀,史稱一代名臣。他一生著述頗豐,有《溫恭毅公文集》、《二園詩集》、《二園學集》傳世,其中奏疏、序、記、銘、傳、詩諸體,流暢自然,明快舒朗,有較高的文學造詣,但學界對他的關注和研究甚少。本文以《溫恭毅公文集》三十卷內容為研究主體,結合各種史書和文人文集資料,對溫純生平、家世、交遊及文集進行梳理綜述,以期為明代陜西作家研究、還原明代陝西詩文創作風貌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溫純;家世生平;溫恭毅公文集

溫純(1539——1607)字希文,一字景文,號一齋,晚更亦齋,陜西三原人。是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名臣,亦是明代中後期陜西文人的重要代表之一。溫純所處的時代,國家政治已現頹勢,陝西文壇亦由盛轉衰,作為剛正不阿的儒士名臣、秦地學者的領軍人物,他承擔起了為國為民和維繫傳承的雙重使命,為官三朝而家無積,不遺餘力培養後學,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出秦人獨特的氣質風貌。

一、剛正不阿勇於直諫的三朝名臣——家世生平簡述

溫純的家世,在其墓誌銘中多有提及,其先祖以封地為姓,“溫之先為周之子爵,受封河內之溫,因以為氏[1]。”而《溫氏叢書序》稱:“吾溫氏有興齋公者,南宋之季由洪洞避亂來三原,遂家焉,十傳至明嘉萬間”[2]。可知溫純一支原籍為山西洪洞,宋元之季避亂移居三原,成為明代以官、學聞名的關中巨族大姓之一。

據其墓誌銘載:“温以邑為氏,世傳温公造之裔……公修譜,則斷自元興齋公為始祖,興齋公後有諱敬先者,有諱思敬者。思敬生二子,伯曰顔,仲曰良。公,顏之派裔也。顔生公髙祖昌原。昌原配安,生公曾祖勉。勉配劉,生公祖淮。淮配曹,生朝鳯,配王,公之父母也……公生丈夫子三:長即官生予知……次日知……又次自知……[3]”知溫氏家譜自純始修,上溯七代,依次為興齋公、思敬、顏、昌原、勉、淮、朝鳳,純以下,則至子予知、日知、自知。而“自曾祖以下,俱以公貴贈一品,曾祖母一下,俱贈一品夫人,予誥命[4]”,也表明溫氏家族并非世襲官宦之門。

溫純之父溫朝鳳幼年喪父,一貧如洗,遂於蜀楚間行商,前後凡三十年,家境漸起,遂購負郭良田,棄商務農,寄望復興家業。純生於嘉靖十八年(1539),為朝鳳長子,自幼讀書習儒,穎悟絕倫,見賞於李攀龍、孙應鼇,“歷下李于鱗先生關中督學,一試大奇之。淮海孫文恭公繼于鱗至,複拔冠多士,以精一一貫之學,與為仁之旨,傳其衣鉢,曰:吾道在兹矣。[5]

嘉靖四十三年(1564),溫純舉三秦鄉試第一,次年中嘉靖乙丑(1565)科進士,旋授山東壽光令。“其父遺書戒曰:‘吾先世祖别駕公為壽光令有聲,爾再令壽光,令壽民戴爾若别駕公,吾且見别駕公於爾矣,不爾且隕家聲。[6]”溫純不辱父命,為官清廉,建樹頗多,深得百姓愛戴,也得到了朝廷的嘉獎,“授文林郎,予敕命,封父朝鳳如其官,母王、妻李俱孺人”[7]。后徵為戶科給事中,遷兵科都給事中。任期內多有諫言:疏請皇上延問群臣、覽決章奏;揭發宦官陳洪不法,諫不可封其父母;倭寇攻陷廣東廣海衛,劾劉燾欺罔;請廣求良才,毋拘世爵;反對黔國公沐朝弼其子昌祚襲爵;諫言罷文武六提督;反對俺答封貢;雪沈錬之冤;言薊鎮邊防,俟秋防有警。因純為官持正,數忤首輔高拱意,遂出為湖廣布政司參政。此間,為楚藩積羡金無算,嚴拒楚藩王行賄亂宗,阻止了楚武岡王謀繼王位的企圖。隆慶六年(1572)閏二月純請告歸里,七月復起河南布政司參政,平抑王府侵冒,洗劉福徵、孝廉劉黃裳之冤,擒大盜,安境內。九月調任太仆少卿,后調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歷大理寺左少卿、光祿寺卿。后因限制宦官假公濟私,節省宮廷開支無數之功,授中大夫,封贈祖父以下如其官。再陞太常寺卿,力勸張居正回鄉守制,故難為其所容,以養病告歸。回鄉后,純建學一草堂,日讀書課士,引關中名士講學。居正卒,官復太常寺卿。萬曆十二年(1584)五月,加通議大夫。是年,陞兵部右侍郎,歷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溫純著《齊民要書》,以獎忠義,褒孝廉,黜淫祀;請改漕、折減織造;智移官軍就近防汛,暗裁兵員;省禮免會,一切從儉;為楊、任二姓雪冤釋憤,政績卓著。

萬曆十五年(1587),溫純調戶部右侍郎,陞左侍郎。十七年(1589)六月,陞都察院右都御史,兼戶部左侍郎,督倉場。直言監督主事王顯先不職。九月,丁母憂,回鄉守制,慷慨解囊倡建石橋為民造福。二十年(1592)哱拜叛亂,純密獻坐困、火攻二策。是年服除,起為南京吏部尚書。二十一年(1593),與陳有年同主癸巳京察,眾人皆服之嚴正。四月,任工部尚書,九月,辭官終養老父。回鄉期間捐金重築三原北城,修補南城。是年,父朝鳳卒。

萬曆二十六年(1598),召為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二十七年(1599),續主己亥京察。數度上疏請罷礦稅;主張多練火器,力剿播州楊應龍叛亂。二十八年(1600),請求冊立冠婚、下考選、罷礦稅;劾罷御史顧龍楨;為舉人朱正色昭雪。二十九年(1601),再主京察,“人頌服公與明,視癸巳京察,如出一口”[8]。是年,冊立太子,純充副使。三十年(1602),純再請停礦稅,逮楚使。十月,劾御史于永清、姚文蔚,語侵首輔沈一貫,再次捲入宮廷鬥爭之中,多次乞休,不準。

萬曆三十一年(1603)四月,楚宗案發。禮部侍郎郭正域力主公勘,引起沈一貫極大不滿,指使同黨予以攻擊,郭正域罷。十一月妖書案發,神宗震怒,沈一貫等借此誣陷沈鯉、郭正域。純力為二人辯誣。三十二年(1604),純再主大計事。三十三年(1605),與楊時喬主乙巳京察,力罷給事中錢梦皋、鐘兆斗、御史张似渠、于永清等政府私人,神宗卻降旨切責,盡留被查科道官。四月,钱梦皋又提楚王事,请追夺郭正域侍郎职,并攻诋温纯,钟兆斗亦劾温纯多贓。温纯被迫乞休。是年七月致仕。

純歸故里后,組耆英會,設義田,立大小宗廟,以時致祭。重修李衛公祠,建文昌、尊經閣,著《雅約》,造福於鄉之舉,多不勝舉。三原風俗,為之一振。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閏六月初三日,溫純卒於里第,年六十九。天啟元年(1621),追謚恭毅。

觀溫純一生軌跡,廉潔奉公,不畏權貴,勇於直諫,肅百僚,振風紀,史稱一代名臣。

二、明代清流與秦地風骨的中堅——交遊考述

溫純為官四十餘載,作為明中期聲望甚高的秦地京官,交遊遍及大江南北。為官清正耿直,為人至純至孝,集忠孝於一身,堪稱明代清流與秦地風骨的中堅力量。

沈鯉,字仲化,號龍江,歸德人。明代萬曆年間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拜禮部尚書,又加少保、改文淵閣。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被稱為“三代帝王師”,世稱“沈閣老”、“歸德公”,有《亦玉堂稿》、《文雅社約》等傳世。沈鯉為人峻潔峭直,力行古道,聲望頗高,卻遭沈一貫忌恨。沈一貫在朝中籠絡了大批心腹,遂成“浙黨”,而當時以文章氣節著稱的郭正域和清白奉公的溫純亦對沈一貫多有不滿,都站在了沈鯉一邊,漸成東林黨。兩黨圍繞楚宗案、妖書案和乙巳京察三件大事相持不下,鬥爭激烈。溫純致仕不久,二沈也同時離任。溫純去世后,沈鯉為他撰寫<明故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贈少保諡亦齋溫公(純)暨元配贈一品夫人李氏繼配贈一品夫人楊氏再繼配贈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

孫丕揚,字叔孝,號立山,陜西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歷應天府尹、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大理寺卿、戶部右侍郎,詔拜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萬曆四十年(1612),掛冠出都,居家二年卒,年八十三。贈太保。天啟初,追諡恭介。著《富平縣誌》、《應時草》、《巡按約束》、《論學篇》等。純次子日知“聘太宰富平孫立山公丕揚女[9]”,純逝,丕揚為之題主,“賜同進士出身,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立山孫丕揚題主。[10]”纯曾在《寄兒予知》中提及“李門繼嗣事當遵立山公議……[11]”;又在《與弟》其四中云:“……孫立山親家一推疏上,上大喜……[12]”,可證純確與丕揚交情匪淺。

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人。年十九舉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學問淵博,文章不拘一格。宣導文學復古運動,其持論“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影響甚大。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藝苑卮言》、《弇山堂別集》等。溫純與王世貞惺惺相惜,萬曆十二年(1584)溫純任兵部左侍郎巡撫浙江時,王世貞作<送督撫少司馬溫一齋公入領左司徒序>(《弇州山四部续稿》二十九),對溫純巡撫浙江的建樹贊不絕口,同書卷一百九十七尺牘還有<溫一齋>,卷十八有<送撫浙溫司馬入佐大農>;溫純也對他的才華、學識傾慕不已。此外,溫純還與王世貞弟世懋交好。

來復,字陽伯,三原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歴官戶部主事,陞郎中,提學四川,又任布政使,兵備楊州。歸田病,卒。其“詩文敏捷如風,為人重氣好客,泛交道,廣有聲薦紳間。性通慧,詩文書畫之外,琴棋劍器、百工伎藝無不通曉。[13]”溫純返鄉后常追隨其左右,結社吟詠,是其得意門生之一,與溫純之子亦為好友。有《來陽伯文集》傳世。其文集中如<溫總憲先生初度詩二十四韻>、<元夕侍溫宮保先生觀燈限同字>、<三原縣學尊經閣藏書引>、<溫恭毅公像贊>、<祭溫太保公文>、<祭溫太保先生文>、<啓總憲溫公>、<上溫總憲老師>等十五篇詩文都與溫純相關。溫純亦曾為其家譜作序。

文翔鳳,字太青,一字天瑞,陜西三水人。萬曆庚戌(1610)進士。歷官萊陽、伊陽、洛陽知縣,南北吏部主事,山西提學副使,光祿寺少卿。天啟間以副使提學山西,當地風俗为之一變,以劾魏璫回籍。文翔鳳長於辭賦,是明代陜西文學的最後代表人物。著有《东极篇》及《文太青文集》二卷,《太微经》二十卷。他亦自稱是溫純的弟子,有<亦翁夫子初度><戊申春日寓觀音寺哭溫宮保先生作述哀>、<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贈少保溫恭毅公報功祠碑>、<溫恭毅公像贊>、<為次郎婚溫少保先生致與恕孝廉啓>等,并為溫純《溫恭毅公文集》作序。

溫純師承孫文恭,滿懷對江山社稷的憂心,是深受儒學文化影響的一代名士,他“精一一貫”與“為仁之旨”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他建學一草堂,也取精一一貫之意。觀其一生,為官清簡,清廉奉公,性情狷介,身為言官,他恪盡職守,諫言無數,敢為天下鳴不平,不惜向權貴宣戰,即使觸怒“龍顏”也在所不惜,堪稱“肅百僚、振風紀”的一代名臣。溫純的至交好友沈鯉、孫丕揚等,皆為“東林黨”的代表。溫純及好友蔡毅中等也與他們互通聲氣,懷著憂國憂民的意識,漸漸形成一股與以沈一貫為代表的“浙黨”相對立的政治勢力。史傳中所載他“嘗請下考選命、請停礦税、請寛釋被逮諸臣,疏十餘上,俱不報。乃約諸大臣叩閽待命。上震怒,諸大臣皆曰:無太激。公毅然請行,衆随之伏闕大哭,自巳及申。上遣中官怒問曰:‘誰為首?’公慨然對曰:‘臣純也,為社稷生靈計,不敢愛死。’上知其無他,亦不罪也。[14]”這種不懼帝威,挺身而出的勇氣著實難能可貴。他在幾次主持“京察大計”中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力罷浙黨官員錢夢皋、鐘兆斗等人,即使身陷黨爭漩渦亦大義凜然、毫不畏懼,無愧于“明代清流”的精神。

溫純作為在京任職的陝西籍官員,與同籍官員如孫丕揚等來往甚密。同時,他對陝西籍的後輩也給予了很多的關懷與提攜,致仕後建文昌、尊經閣,著《雅約》為後學宗式。來復、來臨、文翔鳳等都追隨左右。純於諸位門生,可謂亦師亦友。他的多位門生也在後來的政界、文壇享有一席之地,都秉承了他剛正不阿、憂國憂民,極具社會責任感的秦地風骨。受溫純的燻陶和影響,溫氏後代子孫及其門生多在學術、思想上有著精深的修養,代代相傳。

此外,墓誌銘載溫純“當少時,太翁商蜀,公勸勿往,太翁不從,繼之以泣,必得請乃已。母性嚴,或偶有不說,必率其妻子跪而請荊,不得其一笑不起”,“太翁年逾艾矣,猶日為孺子慕,以代萊彩,承歡膝下。太翁好弈,公每當退食,必設局侍弈,以娛太翁,太翁為欣然加爵[15]”也都展現出溫純至純至孝的性格特點。

正因為溫純的忠孝正直,他才爲皇上所雅重,為同僚欽佩,為百姓所愛戴,為門生所敬重。據其墓誌銘載“訃聞,上悼失良弼,輟朝一日……不鳴鐘鼓,不鳴鞭,不設儀仗,服淺淡顏色衣服,於文華門視事,文武百官各具青素,服黑角帶,朝參辦事。[16]”大學士沈鯉、吏部尚書孫丕揚亦為其墓誌撰文、題主。百姓更是為他建報功祠,門人文祥鳳撰碑文。

三、明中期陝西文學承上啟下的維繫者——《溫恭毅公文集》簡評

作為文官儒士代表,溫純著述頗豐,他的奏疏指陳時政,咸切時弊,於縱橫睥睨的非凡氣勢中顯露出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他生平所作序、記、銘、傳、詩諸體也均有較高的成就,流暢自然,雅飭可誦,明快舒朗。其《學一堂全集》、《督撫奏議》已散佚,僅有《溫恭毅公文集》、《二園詩集》、《二園學集》傳世。

(一)詩的主要內容

溫純一生宦海沉浮,心繫國事,縱然歸里也多是講學著書,與門人、摯友互相切磋技藝,探討文學內部的發展規律。因此他的詩作內容多酬唱、贈答、應制幾種形式,多以詠物、離別贈答、恭賀壽辰等為主要題材。具體來說,其詩歌按內容可分爲擬古、贈和、贈別及山水幾類。

1.擬古詩

溫純少年時代曾得李攀龍賞識,步入仕途后,又常與王世貞等人酬和贈答,研討藝文。李攀龍和王世貞皆為明後七子之首,詩文高舉復古大旗,注重對古體的揣度模擬。溫純也深受復古主張之影響。在他的詩作中有大量擬古之作,其中古樂府十三首、七言古詩四首、五言古詩二十八首。其中部份擬古之作寫得氣味雄厚、神情四溢。如古樂府<胡無人>中描寫古戰場廝殺“折飢餐肉渴飲血[17]”,基調悲壯蒼涼、廣闊壯觀,筆法純熟老練,堪稱佳作。七言古詩<登庾亮樓歌>:“荆州綰轂地,庾亮古今樓。樓吞瀟湘洞庭水,地控東西上下流。蜀吳虎闘亦雄武,不得荆州苦更苦。湏臾勝敗一局棊,三分事業幾丘土……[18]”為登高之作,氣象高遠,既有憑欄遠眺的壯美,又有開闊不凡的胸襟,顯示出不俗的藝術功力。

2.贈和詩

溫純一生交游甚廣,上至重臣,下至醫官,眾多摯友、門人弟子,常常雅集唱和,故贈和詩在他的詩作中所占的比重較大。<社集弟居>、<春日二園社集得餐字>、<繡春臺宴集>、<又同飲李太史宅時太史尊人孝廉在坐>、<信陽道中阻雨次楊使君韻>、<答王元美兼懐敬美>、<答沁水王次韻>、<雪中謝賜藕次諸公韻二首>、<贈安肅鄭公>等都是代表。其中<贈張甥>:“南臺舊業擅名流,接武英賢欲奮脩。芹舍仰瞻墻數仭,桂輪輝映月中秋。即看綵筆追秦漢,定有青萍射斗牛。好共兒曹勤努力,吾將簑笠狎群鷗”[19],便是一首充滿昂揚激情的勸學贈和之作。

3.贈別詩

溫純為官四十餘載,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交遊甚廣,友人遍及五湖四海。因此其詩作中還有大量贈別之作。<送劉衍亨宗伯還朝>、<送来望之司馬出守山海闗>、<送李本寧左遷安豊二首>、<武陵城樓送李少參之闗中>、<送李懋推放歸>、<上元同劉敬甫送弟從戎二首>、<中秋仲宣樓送秦藩伯之滇南>、<送元闇假歸>、<送米仲詔之令銅梁>、<送朱左使歸衡州>、<送周光禄之晉藩>、<送秦給事使齊>、<送蕭可發直指還朝>、<送子儀還里>、<送文仲子應舉>、<送唐山人歸闗中>等都是其代表。<送王將軍北征>:“幾年坐鎮海波平,忽聼驪謌送北征。百隊熊羆攀祖帳,一時笳吹動江城。營前細桞那堪折,匣底芙蓉若自鳴。共説承家多節操,佇看塞北請長纓。[20]”取折柳送別之典,卻不沉溺於感傷離別,文字簡約貼切,氣勢磅礴雄渾,別具一番情味。

4.山水詩

溫純一生為官四方,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足跡,故詩作中不少寄情山水的作品。如<浮光八詠>、<登庾亮樓歌>、<内丘曉行>、<過邯郸>、<又同登萬松嶺>、<望壠>、<遊青柯坪>、<登黄鶴樓>、<登岳陽樓>、<登太嶽>、<江村夜渡>、<登金山寺>、<遊靈谷寺>、<雁山瀑布>、<重遊永嘉江心寺>、<望温嶺温泉>、<同官姜女遮騎山>、<郊望>、<山行>、<靜業禪林>等。其中<過武關>云“猿啼惟鳥道,犬吠有人家。孤嶂天疑近,窮途日易斜。[21]”用白描手法將武關蒼涼悲慨之景現於眼前。而<初夏同雷徤夫馬子充遊子德園>:“雨霽夏猶春,班荆白首新。名花香入座,幽鳥語依人。[22]”先用“雨霽”、“班荆”點明時令,又用“入座”“依人”兩個動詞賦予“花香”和“幽鳥”靈性,獨具匠心,清新淺白。

(二)詩文的藝術特色

1.文之特色

《溫恭毅公文集》中奏疏六卷,“皆切中情事,字句或失之太質,而明白曉暢易於觀覽。蓋期於指陳利弊,初不以文字為工。[23]”但皆心繫國事,唯求痛陳時弊,一革風氣,語言質樸淺白,明白曉暢,并不過分注重辭藻的修飾。《溫恭毅公文集》中還收錄有溫純的序、記、銘、傳、行略、議、雜著、祭文十一卷。皆“雅飭可誦”[24],語言流暢自然,情感醇摯,琅琅上口。

2.詩之特色

(1)語言明快舒朗

溫純詩作八卷“大抵沿溯七子之派”[25],有為數不少的擬古之作,注重對古體的揣摩和模擬,如《閨思》:“對月黙黙語,清光應照君。記得别時約,相思但望雲。月亦有圓缺,雲亦有聚散,散與缺猶可,離愁尚减半……忽遇花落期,花落無人掃,凄凉兩地知。[26]”語言流利曉暢,但與七子的詩作相比,而稍失之粗,藝術上略遜一籌。

(2)憂思愁緒不散

作為心係國事的朝廷命官和儒學名士,溫純一生鞠躬盡瘁,他的詩作中,多有一份散不去的憂思,即使在與好友雅集唱和贈答之時,亦時時憂思難忘。如《過武關》,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蒼涼悲壯的邊關畫面,正是作者憂國憂民情懷的印證。

當然,溫純也有一些不成功的作品,其藝術成就上與明後七子還有一定的距離,如在口語的處理上稍欠妥當等。但瑕不掩瑜,總體來說,他的創作實踐,從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陜西文學由盛而衰的局面,培養了文翔鳳等後起之秀,堪稱明代中期陜西文學承上啟下的優秀文人之一。

小結

關於溫純生平事蹟的記載,主要見於《明史》、《陝西通志》、《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明名臣言行錄》、《名儒言行錄續編》、《明實錄類纂》等史料方志,葉向高、茅坤、沈鯉等文人文集中,但所載的事蹟相差無幾。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中對溫純的生平做了初步的文獻整理和資料彙編工作。隨著學術界對明代陝西作家研究的逐步深入,溫純也漸漸回歸於人們的視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陜西文學從高峰開始跌落的轉折點,因此本文對他生平、家世進行綜述勾勒,以期抛磚引玉,對整個明代陝西作家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温纯.温恭毅文集,温氏丛书[M].明崇禎刻本

2]温德勰.关中温氏族谱,温氏丛书[M].铅印本,1938年

[3]沈鲤.亦玉堂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王鸿绪.明史稿[M].静慎堂,刻本

[6]张信.嘉靖重修三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7](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年

[8]张世民.咸阳史话[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The overview about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of Wen Chun

Wang Chao

说明:附中语文教师王超,承担陕西省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子项目“《溫恭毅公集》點校”的项目负责人。王超应邀于2013年3月1日—3日参加陕西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将该子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以论文《温纯家世生平综述》在大会宣读交流。该文已收录于东亚汉学研究学会《东亚汉学研究》2013年年刊“特别号”。经作者同意,此文转载自该刊,以食附中同仁。


[1]明·沈鯉:<明故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贈少保諡亦齋溫公(純)暨元配贈一品夫人李氏繼配贈一品夫人楊氏再繼配贈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咸陽碑刻》第134,(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頁565。

[2]清·溫德勰:《關中溫氏族譜·溫氏叢書序》(民國27年鉛印本),頁2。

[3]同註1。

[4]同註1,頁571。

[5]同前註,頁565。

[6]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二親行略》(明崇禎刻本),卷十三,頁2上。

[7]同註1,頁566。

[8]同前註,頁568。

[9]同前註。

[10]同前註。

[11]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寄兒予知》(明崇禎刻本),卷二十九,頁6下。

[12]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與弟》(明崇禎刻本),卷二十五,頁6上。

[13]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651。

[14]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卷二百二十,頁5801。

[15]同註1,頁567。

[16]同前註。

[17]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胡無人》(明崇禎刻本),卷十八,頁1下。

[18]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登庾亮樓歌》(明崇禎刻本),卷二十,頁1上。

[19]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贈張甥》(明崇禎刻本),卷二十二,頁24上。

[20]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送王將軍北征》(明崇禎刻本),卷二十二,頁24上。

[21]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過武關》(明崇禎刻本),卷二十一,頁2上。

[22]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初夏同雷徤夫馬子充遊子德園》(明崇禎刻本),卷二十一,頁3下。

[23]清·永瑢、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百七十二,頁2329。

[24]同前註。

[25]同前註。

[26]明·溫純:《溫恭毅公文集·閨思》(明崇禎刻本),卷十九,頁10下。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