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请别叫我“教书匠”

时间:2012-11-23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0

小时候,一位我无比敬重的老师在领奖台上谦虚地说:“我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是个教书匠罢了。”心中很是不认同,他对我们的影响与塑造,其实早已超越了“教书匠”的成就。

我无意冒犯“匠人”,但我莫名地反感“教书匠”这个称谓。在我眼中,“教书匠”带有戏谑的意味,他们可以丝毫不顾各色学生的差异,将几十年前的老黄历照本宣科地念给学生听,甚至在他们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一本教案而已。这绝不是好老师。

今年,是我教书的第五个年头了。朋友说:“你教了这几年,教材都熟悉了,以后的日子就好混多了。”我很认真地告诉他:“这第五年,我越发觉得辛苦了。”的确,中学的语文教材,我在之前的四年里熟悉了一遍,积累了很多经验。的确,这四年里,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讲完课,讲好课,哪里重要,哪里自读,学着老教师的模样,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担心讲不好拿不下,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是在这第五年,在这别人以为可以长出一口气的第五年,在我即将成为一个“老”教师的时候,也走到了一个岔路口:一面是驾轻就熟的的教书匠之路,一面是继续苦修,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选择走哪条路,看来毫无悬念,但过程却是曲折又可逆的。

不做教书匠,我一直以此自励,在心中,也为自己定下了不少条条框框:

永远做“新人”。最让老师难过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怎么又是你?”学生总是对新老师充满期待,因为他们鲜活的面孔与鲜明的个性。所以对于把教书作为事业的老师而言,维持新鲜感就非常困难:永远在自己心里做“新人”,保持学习的状态,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学习新教师的活力,学习明师的教学方法,学习良师的治学精神,学习学生的应变灵活,体味并享受个中滋味;永远在学生心里做“新人”,创新的思维方式也能在学生们中卷起一股头脑风暴,锲而不舍的尝试,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我相信每天能让学生收获良多惊喜连连的老师,每天都让学生期待的老师,即便是熟悉的面孔与风格,也会形成一种持久的魅力。

永远不要把自己“掏空”。教师是一个“消耗型”的职业,同样的一堂课,这个班与那个班,去年和今年,如果没有什么不同,证明我们正处在一个把自己掏空的境地,没有长进的教学是索然无味的。缺乏继续的读书与学习,就是让自己的事业陷入一个油尽灯枯的绝境。苏霍姆林斯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孩子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组数据常常让我心惊。工作以后,是否总是榨干掏空自己,继而放松了学习?当然,我认为这学习、补充自己的过程,可以是旅行,可以是研究,可以是读书。“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而潜心研究,专心致志地去寻求事实本质,则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出劳动的创造性,体味工作的成就感;读书则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补充过程,可以让人迅速沉静下来,积淀,把知识感悟一点点填充吸收进自己的架构。记得有位教师说过:“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的。”这样处处的积累与补充,不仅对教学有极大的辅佐与帮助,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比起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学生更愿意倾听与相信一位有经历有积淀的老师侃侃而谈。

用艺术的方法教学、用聪明的办法应对聪明的孩子。少年的思维特点就是容易对人对事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聪明的他们不像儿童那样听信家长老师的话,除非你能用经典的事例艺术地证明给他们看。尽管我们都欣赏开门见山的直率,但往往百转千回的含蓄批评更有将百炼钢化绕指柔的的神奇效果。比如孩子们的作文写得不理想,尽可以随意捡取他们平素口头的表达来对比,多数时候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口头表达太活灵活现,才反衬出作文的中规中矩束手束脚,在轻松的氛围中,就可以完成这个作文批评加指导的过程。再如很多孩子头疼的议论文写作,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所以可以在他们的第一次写作完成后,帮他理出一个思路来,列提纲这个繁琐的过程往往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成为一个高屋建瓴地指导,鼓励他们不怕写乱,但要勤整理。最后拿出列提纲前后的文稿对比,对孩子一样是深具启发性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集思想家的深刻、演说家的鼓动、开拓者地实干、研究者的睿智、领导者的魅力于一身的艺术家。

“争取、吸引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从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真正关心和在意的东西,比如喜欢的老师、喜欢的书、喜欢的电影,根据他们的情况与兴趣因势利导,争取更多的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讨好学生,迎合他们的口味,但适当地关注与导向是必不可少的。当你不是他们世界的局外人时,他们心灵的大门也会对你敞开。如去年在机缘巧合中为舞蹈班孩子索取到艺术家黄豆豆的签名后,本来冷清地课堂渐渐活跃起来,孩子们觉得老师心里有他们,也就开始“勉为其难”地学习艰涩的课程,慢慢的,艰涩中也有了很多的享受与熏陶,我相信人心都是“暖”的,在温暖对方的同时,也会被对方所温暖,很多学生对一门科目的喜欢都是从喜欢那科老师开始的。

珍视学生的信任,也充分信任学生。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辛苦与哀乐,珍视学生的信任,许下的承诺要兑现,不赖帐,不怕麻烦。同时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还记得当年学生们自发组织小乐团排练,从初一到高二,他们为了一个梦想,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华丽而隆重,在他们上台的前一刻,需要的仅仅是我的一句鼓励,那一次,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老师,我就是要让你看着我。”有个学生如是说。面对初二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谱曲、演唱,自己却未报一丝希望,毕竟他们还太小。可一周后的课堂上,他们出奇的创意与不俗的演奏诵读,再一次证明了我小觑了他们的实力。从此,对学生的信任就成了我教师之路上不能舍弃的必修课。

耐心、倾听、留白。我有时太急躁,有时太繁忙,常在各种小状况频发后焦急不安,催促不定。有时还没有给学生们解释的机会,有时还没有听听他们的委屈,有时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我希望能在以后的教书生涯中,能够更平和一些,耐心、倾听、留白,给孩子一个表达和思考的空间,发自内心的改变总是强过喋喋不休的唠叨。

在我教书的第5个年头,在我即将成为一个老教师的时候,谨以此文自勉,时刻警醒自己,请别叫我“教书匠”。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