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关于劳动的感想--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

时间:2012-05-02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6

每年都过五一节。自从有了“黄金周”的概念后,因为铺天盖地的旅游宣传的缘故,多少年来每逢这个节日时,到哪里去玩、去怎样休闲之类的想法几乎是每个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节日显然完全变成了假日,节日本身的事情似乎很少有人提及了。

不知是行将半百的年龄的作用,还是忙乱一个阶段以后需要休息的身体状况,这个五一假期我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匆匆忙忙回了躺老家,看望了退休在家仍然精神矍铄的老母亲和岳父母,便又匆匆忙忙地赶了回来。恰好就是五一这一天安安稳稳地在家里休息了一天,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看看前两天的报纸,晚上居然满怀激动地看完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由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五一晚会。脑子里也就有了对国际劳动节更多的感想。

上中学时就知道五一节的来历。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城的21.6万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显然,“劳工神圣”的意义是这个节日最实质的内涵。

后来上大学,因为所学专业的关系,便有了对劳动更多的理解。比如“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把人从自然的动物界分化出来。再比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概念,让我们知道了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产生的根本,人类具体劳动使商品同时具有了使用价值。再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中,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就是由“生产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的。只不过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科技作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被赋予了“第一生产力”光环,甚至还有学者因为现代生产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把“科学管理”也赋予了“第四生产力”美誉。显然,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始终是一切概念的核心。这也就是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叫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缘由。

成年后,在劳动和劳动者的政治概念中,感受到的现实的、最大的政治意义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把“知识分子”列入到“劳动群众”中来这一重大的政治认识变化,终于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除了劳动形态的区别外,再没有了劳动实质的区分。尽管1984年的国庆游行中北京高校的知识分子以质朴的“小平您好”的横幅来表达获得这一政治生命的激动和感慨,但事实上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科学的春天”何止是一条横幅所能包含和预言的。所有这些变化,显然不是对某一群人的政治认可,实质上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和认可。

回顾这样的历史,除了揭示劳动者、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核心以外,还能解释什么呢?站在这样的历史位置反观劳动者和劳动,或许能给我们提示更多的就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了。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者推动历史的进步,劳动者当然是社会的主人,劳动者应该享有劳动的尊严同时享有劳动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或许会更多地纠正因为社会生活的繁复所带给我们的关于五一节的偏颇认识,或许会更多地叫我们反观我们自身工作劳动的方向和价值,或许会更多地使我们感受作为一个劳动者劳动创造的自豪和责任。也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使我们每个人都养成透过工作岗位分工这个外在的劳动形态而自觉主动地去对待每个人劳动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地尊重自己的劳动并尊重他人劳动的思想境界。

(甘君于2012年5月1日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