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语文能力在历史答题中的运用

时间:2011-06-22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5

在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应掌握能力中有些与语文能力有密切关系,例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在语文的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例如:阅读与鉴赏能力——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表达与交流能力——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上述两类课程在考纲和课表上的要求,充分说明了中学教材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上的相关性、一致性的特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答题训练中,更说明了语文能力对历史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审题和答题这两个重要环节,更能体现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下面仅以历史资料题为例进行探讨。

我们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要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能力,结合历史史实,理解材料内容,分清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这样有利于找出有用信息点,方便答题。

下面举两则材料详细说明: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要将材料一看懂。这段材料共分三个段,第一段分到“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主要讲一九五三年出现的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第二段分到“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主要讲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的统购统销措施。第三段主要讲统购统销措施的意义。通过分段,材料一的内容一目了然。

其次,题目问统购统销的背景,那么只用看第一段落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来回答。

最后,组织语言,将答案书写清楚,有条理性:①“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②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③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④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二: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试分析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至少回答3点)。

首先我们将这段材料分段,第一段分到“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第二段分到“可物产丰富”,第三段分到“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剩下的是第四段。

其次,看清题目——徽商诞生原因,至少三点。我们一共分为四段,有四条原因,我们只需要列出三点即可。

最后,组织语言,将材料中的找出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后,作答。

从这些例题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到了历史答题之中,学生可以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其中心意思,依据题目要求将答案条理化,清晰化,这些能力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如果学生能熟练的将学习能力相互迁移,就更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