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旁观与焦点之间,适度把握角色转换——浅谈高一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时间:2011-06-17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0

在一次精心投入的授课过程中,我瞥见一个小脑袋伏在案头昏睡,心头瞬间被挫败感和委屈侵占。那一刻脑海中也闪过了自己学生时代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神游四方的画面,羞愧的同时,瞬间理解了师长们失望、生气的涵义。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开始思考,课堂上一味是自己滔滔不绝、激情投入的独角戏是不能敌过学生们的参与和主动学习的热情的,成为一个让学生期待的教师,除了个人魅力的感召、率真个性的感染、渊博学识的折服、迅速的知识储备更新之外,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和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适当设计安排能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和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因此如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表演、揣摩的空间,又能把握好适度原则收放自如,不与传统教学冲突,成为我谨慎尝试的问题之一。因为经验所限和学生情况各异,有失败的体验,也有惊喜的收获。在这且做一总结:

作文方面:“怕写”是多数学生的心声。抄袭现象时有抬头,很多学生对写作缺乏信心,无从下笔,鼓起勇气硬着头皮完成的习作常常偏离了方向和重点,缺乏成就感就是问题之一。针对这种现状,我听取建议,尝试把作文讲评时才给学生们点明的重心、方向、注意事项这一环节调整到布置作文的同时提醒,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很多跑题、偏题现象,也使优秀习作的数量大大增加。另外,我还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学生的状态,安排过作文班级内部批改,年级批改交流,要求学生们在批改后,还可以给作者写几句话,同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尝试给了学生们改作文的权利和新鲜体验,也让学生们紧张起来,在写作文之前就有了认真对待的压力,批改时也不会草草应付,尤其是在年级批改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写作文、改作文的学生都一丝不苟,在发现别人的缺点、长处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文章,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流、学习往往比教师居高临下的指点更为奏效。最后,我再翻阅所有作文和点评,在较为中肯的评语之后只给一个最终得分,对有失公允或不够完整的点评之后,再添加自己的意见和纠正,并附上得分。将最终的优秀习作在年级展示,并推荐给校园网站,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而学校印发的优秀学生习作更是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们的参与性,给发表作文的学生们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诗歌教学方面:“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我反对在学生对诗歌本身还不够熟悉的情况下代劳鉴赏诗歌,也不愿意参照注释,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除了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之外,我留给学生很多朗诵时间。比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结合附中的实际,安排学生在钢琴前弹奏凄伤的乐曲,由学生自己来配乐朗诵、小组间、同桌间、再推举学生代表朗诵。当意境创设到位时,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投入地朗诵、深切的体味,背诵就变得顺理成章。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尝试更进一步,不再强调作者们的成就,避开光环,消除学生的压力,抓住诗词作者们身上平民化的特点加以放大,当作者不是令人难以攀登的高峰,畏难情绪也就彻底消除。这时,我结合高10的专业情况,调动学生的创作天赋,自己谱曲,演奏吟唱经典之作。而在谱曲过程中的反复尝试和修改,也是学生们一步步从观察、揣摩、模仿、贴近作者内心的过程。经典之作在一遍遍阐释中,因为融入了学生们自身的独特体验,又焕发出一种新的神采。根据高一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我没有对所有学生进行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制执行有时会适得其反。

难度较小篇目的教学:高一教材中还有一些难度教小的篇目,如一些短小的说明文、新闻报道等,对于这种篇目,我相信高中学生的掌控力,在课前,我往往会征集愿意讲授的同学,在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备课的基础上,指出重点、难点,让“小老师”们自行修改,进而走上讲台,当一回真正的老师。这种尝试有些失败的体验,比如时间的掌控、重难点的把握、课堂的发挥、情绪的影响等等,但也有不少耳目一新的收获,学生们的配合度较高,参与性也较强。同龄人之间的认同感更强,体验也更深,通过学生授课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学生们也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影子,很多做过“小老师”的学生们都改变了自身的小毛病。另外,学生们丰富灵动的语言和奇特的教学思路,也给我很多意外的惊喜与收获,正所谓“教学相长”。课后,对学生们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论成功与否,课后的长谈分析不可省略,就好像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孩子们是非常期待的。依据教材及学生们的情况,这种学生授课的安排不宜多、滥,只能是针对内容相对容易的极少数篇目,课后的补充、纠正、强调都至关重要,有时也因为各班状况,不能不顾现实安排安排同步进行。

尽管很多尝试还不够成熟,不能尽善尽美,但从学生的反应中,我发现有时候在课堂上做“绝对的女王”不如做“幕后导演”,没有学生愿意被遗忘、被忽视,适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从冷眼旁观的位置转移成为目光焦点,适度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之后,孩子们是有天赋的“演员”,他们也会努力的研读教材、贴近作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调动学生参与的实践,分寸感的把握是特别重要的,过于关注尝试的形式与数量,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冲淡学习的重点,动摇教师的权威和主导力量,冲击传统的教学的后果,因此过于追求数量和强调“新意”都是不恰当的,采取审慎的态度,在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后、在征得学生的广泛支持后,有选择地做少而精的设计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