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个案实践到普适性探究的实证研究是附中教师教研工作的重要方法----再论附中教学教研活动的特点

时间:2011-05-12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14

在《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创新成果--对附中2010年下半年教师科研成果的总结》一文中,重点对推进教学教研工作所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和组织方法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站在学科教研小组或教师个体的立场上来看,在一个学科或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以“教法、学法、教材”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应主要采取怎样的教研工作方法来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之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实证性研究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附中在上学期教研工作中实证性研究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历史课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实践

其一,马婕老师级针高二年文化史专题进行了学生授课的尝试。学生授课的教学实践是建立在学生循环也学习背景和对政治史专题、经济史专题已完成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这两个因素的考虑,不仅使学生讲课有了兴趣点,也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实践效果有了保证。

其二,马婕老师结合抗日战争历史,在初二年级开展了“抗日救亡歌曲联唱”的历史课教学活动。活动在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同样考虑了与学生专业相关、特殊的教学内容、特殊的时间等因素,使历史知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作用明显。

其三,吕清清老师在初一历史教学中采取了“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实践尝试,并将这一方法归纳为与知识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述和历史角色扮演两种方式。先后在商鞅变法、三国鼎立、两宋经济等环节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兴趣、强化历史知识记忆等方面作用明显。

案例总结:

综合来看,历史课教学教研实践案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法实践为该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实例。不论高中学生授课这种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上述案例都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就初中历史课教学来讲,上述教学实践为提炼符合初中学生心智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初中历史课一般教学法提供了实例。从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做出一种教学模式的假设并扩大假设的实践方式: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主要以学生参与性、体验性、集体性的教学方式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学生兴趣培养和知识教育为目的。

3、除进行一般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外,上述实践的时间、内容、方式等的特殊选择,提示教师合理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相结合,更关键的要与学生的兴趣、知识背景等相结合。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选择,所有目标都以教学的综合效果为选择前提,不可一概而论。

案例二:英语背诵学法的指导实践

其一,初二两名学生自主性背诵英语900句的实践。从上学期11月下旬的背诵挑战,到本学期3月份英语教研组组织的验收,再到全校大会的表彰鼓励。对两名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鼓励和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其作用是积极的。

其二,以王雪雁教师结合年级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的10篇高考范文背诵(三类作业)为内容,由初06级倡议、高二年级其他班级响应的英语范文背诵系列活动。教研小组、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几方面充分结合协调,使背诵活动参与的学生范围更大,活动的形式更丰富。

案例总结:

上述案例的纵向发展,明确提示给我们的实践意义在于:

1、如果说初二学生的背诵是个案的话,借助这个个案的处理过程带来的良性影响,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教研小组的设计计划,使个案的一点作用扩展为年级大多数学生参与的一个面的作用,相同活动的良好效果在推动和放大。

2、瞄准学生英语学习最困难、但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直接体验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是两个案例在内容、形式、出发点选择上的共同之处。其体验式学法实践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提供了范例。

3、任课教师在两个案例实践的同时,设计并进行了对初中两名学生成绩变化的追踪、以高考听力测验为内容对高二背诵活动前后学生听力测试上的成绩变化这两个深化环节,实际上是对对两个案例学法指导效果的进一步试验和测验。

4、为三类作业问题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对语文、英语等课程的三类作业处理上,两个案例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难点,采取由点到面、由学生需求到教师、班主任、教学小组的组织,为教师在三类作业选择布置的价值取向和完成落实的方式选择上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借鉴。

二、附中文化课教学的基本特点符合实证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附中文化课教学到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和难点呢?在这些基本特点上解决教学发展和质量提高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概而言之,附中文化课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师与学生的相对稳定性(这是教师队伍和学生学制、教师课程安排基本稳定决定的重要特点)。其二,教材内容的相对规定性(这是国家统编教材的特点决定的)。其三,教学周期循环的相似性(这是初中教学和高中教学相对稳定的循环决定的)。其四,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的文化课教学方式。其五,学生必须参加文科艺术类高考。

除上述特点外,文化课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点:其一,学校的专业性办学决定了文化课教学任务大与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精力投入相对过少是制约附中文化课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教师必须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赶进度,但学生能够给予的学习投入有限。我们往往把这个问题归纳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学习在时间、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不兼容造成的必然结果。其二,学生课堂以外的文化课学习体验和成功感受较少,因此文化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更多的来自于高考需求而非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面对上述特点和难点,解决文化课教学发展和质量建设问题,除了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等工作方式外,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教学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班级与教研小组的充分合作,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指导和兴趣培养,已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更有效的教材教法和学生学法。

教法创新是前提,学法创新是根本,实践创新是关键,教学效果是目标。在附中这一所特殊教育的艺术院校,面对新的课标要求和新时代的培养对象,单向的理论性的教学和学习指导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选择。以追求教学和学习效果为目标,加强理论学习、探寻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唯有实践创新是必由之路。

上述实践案例在教法学法的创新方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一方面体现在不同方式的教学实践揭示出的一般教学法对课程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体现在由点到面的体验式学法实践对学生学习推进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实证研究不仅符合“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方法,也符合附中文化课教学发展的需求,同样是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就上述案例来讲,追踪实践案例、进一步创新实践方式,不仅有利于教研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更有利于附中文化课教学的整体成熟。

2011年4月30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