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文化课教研活动

历史教学目标的层次问题

时间:2010-12-16   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  点击:53

根据《高中历史课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目标的要求,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界定,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目标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与差异。

在每学期历史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把握和每堂课的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熟知历史课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是贯彻落实历史教学三个目标层次要求的重要准备。但是,这三个目标层次的教学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课堂教学设计和讲解以及练习,却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对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的理解就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解读和教学实际的总结,我认为三个教学目标层次一般来讲由三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是知识目标——识记层次。这是最基础的部分和前提条件,也是所有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体现这一目标要求有以下关键词:列举、了解、讲述等。它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历史事实、概念和线索,通过这些基本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历史过程,理清知识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这些有助于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为第二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第二目标是智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概括、归纳、理解、比较、分析等。这是三个教学目标中较难的一个,也是划分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许多学生能够完成第一目标——基本知识的识记,但是对于历史现象的进一步分析却是各有差别。

在进行这一目标的培养时要落实一下几点:一是要从初一进行历史学习时就开始培养,由浅至深;二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抽象和概括是学生形成与掌握历史概念的直接前提,是掌握历史规律的基础,应引导学生从课本正文开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再扩展到课本以外的各类材料;三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形成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四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

第三目标是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属于理解和运用层次。学生通过概括、归纳等方法理解史实,运用分析、比较、辩证、唯物主义等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两个层次,既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我们在日常教学重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这三个目标不可分割,互为依存。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独立思考、分析历史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样情感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及其统一的实质是使个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历史现象,能够选择和处理好自己与社会、自然等的关系。

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三个层次,合理过渡,让学生依次掌握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三个目标的载体,要根据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讲清楚本节内容处于本章的什么位置,在历史结构中的地位,便于学生对本节的整体了解。在具体讲解历史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数字记忆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在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书中的思考题、课后习题或者课外史实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指正,学生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层次的要求是历史知识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学生是教育培养的目标主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将两者紧密联系贯通的关键因素。教师应立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优化配置,教授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出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